物理與能源學院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優級師范學堂創辦的理化科。1953年9月,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協和大學等教學研究機構中的相關專業合并組成了福建師范學院物理學系,1972年更名為福建師范大學物理學系。2003年在整合和優化原物理學系和原校實驗中心部分資源的基礎上,組建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根據學校工科學院組建方案,2012年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分設為物理與能源學院、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學院擁有近10000平方米的教學科研實驗室,以及88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為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設施條件。物理與能源學院下設物理系、能源與材料系、實驗中心、大學物理教學部、量子調控研究所、新能源工程中心。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56人,具有高級職稱53人(正高25人、副高28人);學校特聘著名物理學家郭光燦院士為雙聘院士,并任物理與能源學院名譽院長;學院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3人,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
學科與專業建設:
學院現有福建省物理學一級重點學科與高原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取得B級;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點,能源與材料工程碩士點,(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同時還擁有能源與動力工程、材料工程(新能源方向)和學科教學(物理)等專業碩士點。學院設有物理學、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物理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材料物理入選福建省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省級創新創業試點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入選福建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學院已建成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通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發展通道。
人才培養:
學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米樂m6平臺登錄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共獲得11個國家級和23個省級的教學成果獎和“質量工程”項目,形成了物理師范教育、能源與材料工科米樂m6平臺登錄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特色,育人成效明顯。
特色之一: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物理實驗教學團隊依托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規范性、先進性、創新性和應用性”為培養目標,構建“一特色、三階段、五模塊、七課程”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實施“階段化、單元化、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大學物理實驗》獲評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米樂m6平臺登錄共享課、國家級一流課程,課程“以隊伍、課程和創新平臺建設為核心,全面提升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質量”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獲評國家級教學團隊,《大學物理實驗》獲評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
特色之二:深入中學,校地協同,貫通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新通道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堅持面向中學,服務中學,不斷強化教師教育特色。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學物理教材教法教研室白炳漢、章鎮和王偉陳等老師,協同全省20多所中學開展中學物理教改五年跟蹤實驗,所主持的“中學物理導控探索教學法”于1989年獲得全國首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其后,中學教材教法團隊繼續在中學物理課程教學論改革方面不斷探索,先后獲得教育部基礎教育研究成果二等獎,省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等多項獎項。
近年來,學院校地教育協同創新團隊主動對接基礎教育新需求,先后與晉江市、永安市、廈門市合作建立教育協同創新實驗區,以提升中學物理教師米樂m6平臺登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為目標,以“回歸課堂”為主線,先是以部分高中物理教師實驗能力培訓探路,接著以全員DIS培訓切入,繼而實施課改研訓、課題研修和教具研發“三軌一體”協同推進,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一條新形勢下具有學科特色的校地協同促進中學物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子。
特色之三:“雙輪、雙冀、雙導”協同推進新能源工科人才培養及“一體兩創三應用”工程實踐體系構建
能源與材料工科教學團隊積極開展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工程認證標準及新工科理念為指導、以校校企三方協同為依托、以層次化工程人才為導向的“雙輪-雙翼-雙導”協同推進新能源工科人才培養的教學新體系和人才培養新模式,引領了全國新能源工科的建設與發展。同時,在教學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學中做、做中學”的實踐教學理念,建立了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工程訓練為依托的“一體兩創三應用”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將“勇于創新、敢于創業”基本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兩項工科教改成果(“‘一體兩創三應用’工程實踐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和”"雙輪-雙翼-雙導’協同推進新能源工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雙雙獲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科研平臺:
學院擁有福建省量子調控及新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太陽能轉換與儲能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太陽能轉換與儲能工程公共服務平臺、福建省先進高溫超導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先進高場超導材料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先進材料與新能源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等創新平臺。建成了原位XPS、SEM、AFM和EPR等有特色的設備,以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薄膜電池、超導線材中試生產線,增強了學科和專業建設的支撐。
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量子信息、量子調控、儲能材料與工程、太陽能材料與工程、光電子材料與工程、超導材料與工程、先進碳基材料、能源智能測控等研究方向。2011年以來,學院承擔了203項省級以上科研課題,其中國家級、省部重點和重點產學研合作課題130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498篇學術論文,其中被SCI收錄379篇,在國際著名雜志PNAS、Phys. Rev. Lett.、ACS Nano、Adv.Mater.、Adv.Func.Mater.、Nano Energy 等SCI一區期刊上發表109篇,在Phys. Rev. A、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SCI二區期刊上發表111篇。研究論文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多篇論文引用超過100篇次。共申請了80多項發明專利,授權71項。10項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其中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同時,學院培育并孵化1家高新技術公司(2020年獲得6000多萬元融資),還與蘇州中鈉源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時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金龍稀土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部分成果實現轉移轉化。
黨建工作:
學院黨委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促發展,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學院視人才為最可寶貴的資源,堅持外引與內育并舉,持續推進“人才強院”戰略,為學院可持續發展打牢人才儲備基礎。學院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創新制定《教師職務聘任與崗位聘用實施細則》,建立教育發展獎勵基金,出臺《科技創新扶持基金條例》等規章制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充分調動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把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與教職工依法依規當家作主有機統一起來,不斷鞏固和擴大“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為促進學院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組織保證。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切實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堅持以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為目的,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文化載體建設,凝練學院卡通形象“能仔”,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的方針,在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持續推進教學技能比賽、學生素質拓展、課外學術科技、社團建設發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知行統一。堅持典型示范、榜樣引領,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不斷推進教風學風建設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涌現出“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指導團隊”等先進集體,以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首屆學校道德模范人物等一批先進個人。